邦正科技是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自主研发软、硬件产品应用于智慧应急、智能建筑、智慧医疗三大领域。
邦正科技是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自主研发软、硬件产品应用于智慧应急、智能建筑、智慧医疗三大领域。
邦正科技拥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国家信息系统集成、机电安装、安防工程、人防工程等十余项最高级别权威认证等。
完美的服务理念、完善的服务体系、可靠的服务能力,邦正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了客户全方位服务要求,保证了客户投资最大价值。
2015年3月4日上午十点,邦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175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专场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邦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业务涵盖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三大核心板块)及政府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领域。
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成为经济运行中突发的不可抗力,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挑战。
为全面了解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新华网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招商银行等机构,共同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面向大中小微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放问卷。截至2月24日,收回有效问卷11743份,参与调查的有国企和民企等内资企业,也有外资(含合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有455家企业参与调查。从调查样本看,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大,有40.48%的企业营收在1000万元以下,42.1%的企业员工数量少于50人。纯线下经营企业占比为68.3%。
调查显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为有效应对这一不可抗力,许多企业把对疫情的焦虑转换为应对复杂形势的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纷纷因时而动,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加强对员工的关爱,帮助员工防疫的同时克服恐慌心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同时,许多企业采取灵活办公、开源节流等措施,59.5%的企业采取智能办公、远程办公、自动化生产等方式复工复产,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节约成本、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业务模式。
危难时刻,诸多企业展现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成为配合阻击疫情、支援前线、打响全民健康保卫战的重要力量。不少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即便是在春节假期,企业也在不断为战“疫”一线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
企业抱团“云自救”, 努力化危为机。盒马鲜生、沃尔玛、永辉等在疫情中急需人手的零售商与受疫情影响停工严重的餐饮等行业共享员工,实现互利共赢;VR看房、云卖车、线上新品发布会等“云自救”方式让不少企业转危为机;还有不少机构和企业自发整理“中小微企业自救指南”“企业复工注意事项”等,帮助同类型企业共渡难关。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受影响尤其明显。有82.58%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类型的企业表示“影响很大,导致企业经营暂时停顿”。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是指钟点工、理发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而住宿和餐饮业容易带来人员聚集,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经营存在较大困难。
因行业特性不同,不同行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多面临人员不足等问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住宿和餐饮业等,则面临订单减少、需求萎缩等问题。
调查发现,限制开工、订单下降、资金短缺和人工成本负担过重等,是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70.11%的企业认为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停工、停业造成的生产进度拖延”,62.66%的企业“市场订单减少”。值得关注的是,约半数企业面临“无法买到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的困难。
不少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近段时间营业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在资金链与现金流上存在一定压力。有46.18%的企业表示略有资金缺口(10%-30%),需要融资。但与此同时,金融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资金缺口较小,其中33.15%的金融企业表示没有资金缺口。
多数企业表示,有关部门精准发力的政策“组合拳”正在有效帮扶企业渡过难关,62.47%的企业表示需要政府在税收优惠、经营补贴、租金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已有政策落地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降低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50%的企业希望帮助调配口罩、酒精等复工所需防疫物品。此外,以市场监管政策需求为例,调查发现企业的具体诉求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执法、防疫产品质量控制、企业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等方面。
近日,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信心明显增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认为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这与一些专家的预判相吻合,即如果能在近期基本控制住疫情,那么疫情对生产和消费的短期冲击并不会影响到长期生产力。随着疫情的好转(2月25日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两天降至个位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复工复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不少企业表示,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陆续复工,将按照原有资本开支计划或增加资本支出继续经营,争取尽快将产能恢复到年前的水平。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可控的。这也可以从一家家企业的“复苏”中看出来。数字化生产、开发新服务、办公模式升级等等,这背后不仅是企业的积极转型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是中国经济巨大韧性的显现。战“疫”胜利曙光就在努力的前方,中国经济新的春天也在前方。